1997年8月22日下午,中国空军某飞行大队的一架歼击机在进行日常训练时出了故障,前起落架卡住了没法放下来。 飞机是新型的歼系列,具体型号属于当时的主力机型,带有教练功能,前舱坐着新飞行员程海林,后舱是大队长张军生。 张军生经验老道,已经飞了7000多架次,之前处理过8次空中险情,这次带程海林是为了让他熟悉仪表导航课目。 训练刚开始,一切看起来都正常。飞机起飞后,收起落架的时候传来一丝异常的声音,虽然仪表没显示问题,但张军生凭经验觉得不对劲,就申请返航。 等准备降落时,按程序放起落架,前起落架的指示灯没亮,这意味着它没伸出来。 起落架是飞机降落的关键部件,负责支撑机身重量和平衡,如果缺了前轮,飞机着陆时很容易机头砸地,导致滑行失控,甚至爆炸。
空军部队每年都会训练这类故障处置,但实际遇到时成功率不高,因为涉及机械和液压系统多种因素。 地面指挥员接到报告后,安排观察员用望远镜查看。程海林驾驶飞机低空通场,高度控制在200米,地面确认前起落架确实卡在机身里。 指挥员启动应急流程,先尝试复飞并再次释放起落架,但还是无效。
接着,指挥员指示飞机爬升到2000米,做大幅震荡和增加载荷的动作,比如急转弯和俯冲,试图用惯性甩出起落架。 这种方法是标准处置的一部分,但这次因为零件变形卡得太死,怎么甩都没反应。张军生分析可能是收起落架时零件出了问题,导致卡阻。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,油量在减少,地面开始考虑弃机跳伞或迫降。
跳伞能保人,但飞机肯定没了;迫降风险大,成功率低,容易机毁人亡。 部队领导倾向于跳伞,但张军生和程海林坚持再试试,不想轻易放弃飞机。 消防和救援力量在跑道边待命,所有人心里都捏把汗。 这时张军生想出一个新招: 先投掉副油箱产生震动,如果不行再用机炮射击,后坐力更大,能制造更强的振动。 虽然没先例,但逻辑上可行,地面指挥员批准了这个方案。
飞机不能在陆地上操作,以免造成意外,就飞向大海,距离海岸约100海里,确保下面没船只。 张军生先投下两个副油箱,飞机晃动但起落架没动静。接着开始射击机炮,一发接一发,连续32发后,终于听到机腹闷响,指示灯亮了,起落架震下来了。 空军记录显示,这次射击是点射方式,每发炮弹的后坐力都作用在机身上,累计振动才解决问题。
飞机返航,又低空通场确认一切正常,然后平稳着陆。 这个事件在空军内部成了经典案例,体现了飞行员的冷静和创新。张军生后来继续服役,积累更多飞行小时,无负面记录。 程海林作为新人,从中学会了应急处置的基本原则。空军部队据此更新了故障手册,增加了类似振动方法的参考。
相比其他国家类似事故,中国空军在90年代的处置水平已经不错,那时飞机自动化程度不高,全靠人为判断。 回想90年代的中国空军,正处于装备更新期,歼-8系列等机型逐步服役,但机械故障时有发生。 起落架问题在全球航空史上都不罕见,比如美国空军F-16也曾因液压故障卡住,飞行员用类似摇晃方法解决。
俄罗斯的苏-27也有记录,飞行员通过大过载动作甩出。但射炮弹这种方式比较独特,体现了中国飞行员的实用主义。 部队强调安全第一,每年飞行小时控制严格,避免疲劳操作。张军生这样的老飞行员,飞行生涯中处理险情不止一次,之前有发动机故障和仪表失灵的案例,都成功化解。 事件后,空军进行了详细检查,发现起落架卡阻源于一个小零件变形,可能与制造或维护有关。
从那以后,部队加强了起落架的日常检验,使用更先进的检测设备。程海林在后续训练中,多次模拟这类故障在线股票配资官网,飞行技能快速提升。 整个过程没造成人员伤亡,飞机也完整保存,这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很重要,因为一架歼击机造价不菲。 飞行安全靠的不光是技术,还有人的因素。空军飞行员选拔严苛,体能和心理测试层层把关。
对比其他年份的空军事故,1997年这个算幸运的。1998年有歼教-7起落架故障,飞行员跳伞成功但飞机没了。 90年代末,中国空军开始引进苏-27,提升整体水平,故障率下降。 射32发炮弹的细节,后来在军内传播,成为激励年轻飞行员的例子。部队教育强调,遇到问题别慌,多想办法,结合实际创新。
现在看,航空技术进步了,无人机和AI辅助越来越多,但人为决策依然关键。 中国空军从这类事件中吸取教训,建立了更完善的应急体系。事件没公开太多细节,但内部报告详细记录,用于培训。 飞行员生涯漫长,张军生退役前还带出不少徒弟,程海林后来也成为骨干。
参考资料: 1、弹射逃生如闯鬼门关苏27坠毁不代表飞行员不行环球时报2013年04月02日 2、苏27坠毁教训:中国长期缺乏重型三代教练机京华时报2013-04/02
京海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